中共中央印发《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
中共中央近日印发了《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信仰法治、公平正义、保障权利、守法诚信、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为此,制定本纲要。
一、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保障人民权利,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坚实法治基础。
(二) 主要原则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坚持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坚持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三) 总体目标
到2025年,“八五”普法规划实施完成,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领域制度规范更加健全,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高,为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推动全社会增强法治观念
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增强法治宣传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原则。
(四) 维护宪法权威
深入宣传宪法,增强宪法意识,推动形成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社会氛围。全面落实宪法宣誓制度,组织国家工作人员学习宪法文本,推动“12·4”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集中宣传活动制度化。
(五)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广泛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全社会尊重司法裁判,维护司法权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配齐配强法治课教师、法治辅导员队伍,健全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机制。
(六) 健全普法责任制
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完善以案释法制度,加强社会热点案(事)件的法治解读评论。
(七)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丰富法治文化产品,利用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等契机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推动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发展。
三、健全社会领域制度规范
加快建立健全社会领域法律制度,完善多层次多领域社会规范,强化道德规范建设,深入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以良法促进社会建设、保障社会善治。
(八) 完善社会重要领域立法
完善教育、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食品药品、安全生产、道路交通、扶贫、慈善、社会救助等领域和退役军人、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正当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完善疫情防控相关立法,健全社会组织、城乡社区、社会工作等方面的法律制度。
(九) 促进社会规范建设
加强居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章、社会组织章程等社会规范建设,推动社会成员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规范。
(十) 加强道德规范建设
倡导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美德善行,完善激励机制,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建设,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
(十一) 推进社会诚信建设
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制度,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
四、加强权利保护
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有效维护各类社会主体合法权益。
(十二) 健全公众参与重大公共决策机制
制定与人民生产生活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的经济社会政策和出台重大改革措施,畅通公众参与重大公共决策的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十三) 保障行政执法中当事人合法权益
规范执法行为,完善执法程序,建立健全产权保护统筹协调工作机制,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十四) 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加强对公民合法权益的司法保护,完善律师制度,强化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案件纠错机制,加强检察机关对民事、行政、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
(十五) 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
到2022年,基本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健全公民权利救济渠道和方式,加快律师、公证、仲裁、司法鉴定等行业改革发展。
(十六) 引导社会主体履行法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
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引导公民理性表达诉求,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引导和推动企业履行法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
五、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
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依法维护社会秩序、解决社会问题、协调利益关系、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培育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十七) 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十八) 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推进市域治理创新,深化城乡社区依法治理,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
(十九) 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加大培育社会组织力度,推动和支持志愿服务组织发展。
(二十) 增强社会安全感
加快对社会安全体系的整体设计和战略规划,完善平安中国建设协调机制、责任分担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二十一) 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加强矛盾排查和风险研判,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
六、依法治理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推动社会治理从现实社会向网络空间覆盖,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二十二) 完善网络法律制度
完善网络信息服务方面的法律法规,修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研究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等。
(二十三) 培育良好的网络法治意识
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等工程,推动网络诚信制度化建设。
(二十四) 保障公民依法安全用网
依法防范网络安全风险,加强对网络空间通信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及名誉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保护。
七、加强组织保障
坚持党对法治社会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凝聚全社会力量,扎实有序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二十五) 强化组织领导
地方各级党委要落实推进本地区法治社会建设的领导责任,推动解决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二十六) 加强统筹协调
坚持法治社会建设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适应,形成上下协调、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
(二十七) 健全责任落实和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对法治社会建设的督促落实机制,确保党中央关于法治社会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二十八) 加强理论研究和舆论引导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研究,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智库作用,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全民关心、支持和参与法治社会建设的良好氛围。
网站声明:本文“中共中央印发《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资源信息来自互联网,以学习交流为目的,整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并提交问题、链接及权属信息,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阅读
-
人身安全保护令再升级,婚恋交友也不容暴力,人身安全保护令再升级详细阅读
10月3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该法将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新法进一步落实了妇女权益保护,特别是在消除就......
-
客流订单齐升 特色市集涌现从商圈热度感知消费暖意详细阅读
4月25日,媒体记者与会嘉宾在北京八大处公园举行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园林茶文化节暨首届福建柘荣高山白茶文化周新闻发布会上品尝、了解高山白茶。 该活动将于4月28日......
- 详细阅读
-
如何保障孕产妇、儿童、慢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健康?这场发布会详答,如何对孕妇进行孕期保健指导详细阅读
1月16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重点人群健康保障情况。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全国正有序开展老年人、儿童、孕产妇和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等重点......
-
商业外摆迎夏天,如何应对乱扔垃圾、随意抽烟?,商业外摆设计详细阅读
3月8日,妇女节的半天假期让北京各大商圈提前热闹了起来。在三里屯,不少人坐在商家门前外摆的桌椅边,享受着春日的暖风。商业外摆正在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各地线下消费......